东光县秦村镇盐场吴村村边的1800多亩耕地,乍看上去和其他地块没什么两样,但如果站在高处看就会发现,这里正是一个“盆底”,常年雨涝成灾,被村民称之为“蛤蟆庄”。
“小雨就涝,水全窝在地里,排不出去,净收蛤蟆了。”村支部委员吴殿华打趣地说。他之所以表情轻松,是因为这个多年的难题正在解决。在县乡的统一组织下,村民们沿地头挖出一道道“毛渠”,渠口宽0.8至1.2米、底宽0.2至0.5米,这些“毛渠”与外围的斗渠、支渠、干渠、水库、坑塘等次递联通,形成一条连绵畅快的排涝通道。
“‘蛤蟆庄’的水患今后将得到根本缓解。”吴殿华信心满满地说。经过测算,渠库相连后,“即使再遇到像去年那样的涝灾,‘蛤蟆庄’也不会被淹了。”——2012年汛期的较大涝情,曾使本就产量偏低的“蛤蟆庄”部分作物绝收。
“蛤蟆庄”的变化,是东光县创新探索农田树状循环水利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。近两年来,县里多方筹集1000余万元,撬动7000余万元各类投入,在广大乡村基本实现了高密度农田生态水网覆盖,收获了可喜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“农业是发展的根本,水是农业的命脉。”谈及实施这一工程的初衷,县委书记袁永江说,东光县36万人口,近30万在农村,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,而农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又处于相对薄弱环节。“社会发展到现在,农业最需要稳固,农村发展最需要加快,只有‘短板’提升,才能提高整体发展水平。”
农业的根本问题在哪?经过调研,县委、县政府把重点放在农田水系建设上。
东光县古为“九河”流经之地,历史上,水旱灾害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威胁。水患不除,民心不稳;治水兴水,任务繁重。
多年治水,东光县积累了经验,也取得了一些成绩,辖区形成了以“四纵四横”(四纵:宣惠河、沙河、龙王河、江沟河;四横:漳龙干渠、革新干渠、胜利渠、跃进渠)为主体、630多条沟渠为辅助配套的水网体系。但由于长年运行,沟渠、坑塘淤积堵塞严重,排蓄不畅,成为多年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。
治顽症,需出良方、下猛药。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,东光县决心克服一切困难解决这个困局。不仅要集中治理影响沟、塘、库、渠相互贯通的积土、死结,而且从根本上探索兴水用水之策。
根据辖区地形条件复杂、沟渠棋布的县情、水情,东光县几经调研,最终按照“最大限度拦蓄地表水,给雨水和客水找好盛水工具,实现多蓄水、多浇地、生态化”的基本思路,编制完成了“三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”,启动实施了“沟渠坑塘清淤会战”。
按照规划,东光县自2012年起,计划用3年时间,新开、清淤沟渠152条,长323千米,改造坑塘31座,面积853亩,修建桥闸涵等水工建筑物12座,总动土方489.06万方,总投资7998.56万元。工程完工后,全县沟渠坑塘一次性蓄水能力将由原来的3800万方增至5000万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