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在“管” 治靠“法”
纯农业村跟典型工业村治理环境的模式不能相提并论。马家院这个村有20多姓,统一步调并不容易。集体财力不强,冯九迎说,马家院村的建设资金有三块:一是发放宅基地收费,占30%;二是集体土地的承包费占20%;三是争取来的上级帮扶资金,占40%。因此,马家院村能建设到这个程度,并能长久保持住,没有得当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2002年的马家院村,街道不正,粪堆、土堆、猪圈到处都是,是脏、乱、差的代名词。村班子决心改变村庄环境。第一步实施的是规划布局、调直街道。这就避免不了拆迁房屋,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。尽管村民们都大力支持,但终究到了一个“嗓子眼”处拆不动了。这户房子很新,主家不愿拆,他家不拆,后面就无法继续施工。村党支部书记冯九迎知道后,并没有直接找主家接触,而是开了村民大会,告诉大伙拆迁队到哪遇阻,就在哪停下,不修了。村民们寻思:半拉工程扔在那,这叫什么事啊?这次修不上,将来等谁来修啊。再加上一些旧房户迫切想要改造搬迁,就自发去找那户做思想工作。迫于压力,最终,那户主动找到冯九迎要求拆,冯九迎顺水推舟,顺利解决了“嗓子眼”,整条马路很快通开了。当然,村里也对拆迁户都做了妥善的补偿安置。冯九迎回忆说,在那场环境大改造中,共拆迁了50多间房,1000多米院墙以及大量的猪圈。
马家院村的4个大水库,虽说是村集体修的,但村集体却没动一兵一卒。冯九迎说,村里想修水库,就告诉村民,谁家盖房需要取土垫地基,就到村里指定修水库的地方取土,取一方补给村民1.5元。这样一来,村民取土有了积极性,避免了滥掘滥挖,而且促进了水库的形成。
在公路养护和卫生管理上,冯九迎的方法是:公路两侧修好排水沟,保证不存水,设置路障,不让重车进。他说,现在公路用了8年完好无损,估计能用25年。在街道卫生方面,设专人打扫,一年3000元的开支,9个人管理,让全村没有死角。冬天下雪,村民们自觉打扫自家门前和马路上的雪,保持道路干爽。对于个别柴草不按规定放在村外的,村里每年拿出200元,聘请没有生产能力的、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的孤寡老人,专门管这一块儿。这样一来,村民便不好意思难为这些“特殊人”。
……
在马家院村的环境变革中,诸多让人挠头的问题,冯九迎却自称没费什么劲,这其中奥秘除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外,最重要的就是方法得当,否则生推冒进,这领头羊当得怎会像现在这样游刃有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