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干旱天气,抗大旱、促丰收成了我市农民的心头大事。现在小麦生长进入拔节期,记者在东光县麦田看到,坑塘里的清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“奔”向田间地头,滋润着绿油油的麦苗。今年,东光县小麦种植面积32.85万亩,通过坑塘水浇灌的小麦面积达到85%以上。这得益于全县实施的“一村一坑塘”工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摸索出的节水灌溉模式。
作为农业缺水县,东光县立足于“保农业就要保水利,保水利就必须抓坑塘”的工作思路,在全县实施了“一村一坑塘工程”,把坑塘建设作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、保障农业用水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。近年来,县里每年都把坑塘及配套设施投资纳入财政预算,县、乡财政年均投入保持在100万元以上。2009年被列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,县里用于坑塘建设的年均投入增加到300万元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坑塘建设的积极性。
东光县在坑塘建设上有自己的“妙招”——通过开挖沟渠,使这些坑塘互联互通,从而形成了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水系网络。目前,东光502个坑塘中,具有一定规模且已整理成型具备蓄灌功能的有338个,面积8868.1亩,一次蓄水能力达2000万立方米。坑塘水可浇地面积达51万亩,占全县农业用地的71%。这不仅有效节约了地下水资源,还降低了农民浇地成本,促进了粮棉增收,使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近百元。
同时,东光县积极探索,不断创新,将田间小型水利工程优化组合,摸索出一套“小型扬水站+沟渠坑塘+深井+节水管道”的节水灌溉模式:在坑塘旁边建设一处泵房,其管道一处与坑塘相连,一处与深井相接,一般年景用地上水浇灌,遇到河道干涸时,启用深井水灌溉,保证农作物及时用水。这个县已建成此类工程60座,全部投入使用后,年可增产粮食200多万公斤。
要让“一村一坑塘”工程切实发挥作用,抓好管理是关键。东光县在注重坑塘建设的同时,加强坑塘日常管理,实现“覆水可收”。重点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,由协会来管理坑塘、扬水站、节水管道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,既保证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,又实现了节水、节电。对大型坑塘的管理,由所在村或附近几个村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,协会管理人员由入会村民民主选举产生,负责收缴水费、管理和维护相关水利设施、组织汛期和冬季蓄水、合理安排供水。协会对水费实行单独核算,将水利设施管理、维护费用列入水价中。协会的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成本,而且为坑塘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。
据悉,今年东光县将投资2035万元,重点抓好“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”项目二期工程,配套改造小型蓄水坑塘20座,铺设节水管道45万米,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.5万亩。
编后
坑塘在我市农村并不是稀罕物,东光县却通过“一村一坑塘”工程,使之互联互通,形成了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水系网络,从而成为农民抗大旱、促丰收的“法宝”。坑塘建设不仅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甜头,还体现出地方党委、政府以人为本的情怀和开拓创新的精神。鉴于我市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,东光“一村一坑塘”工程的创新做法值得借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