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按照建设进度,三年工程有望两年终结。到今年春季,总工程已完成95%左右,一张盘根错节、密集交织的农业循环生态水网,已在全县72万亩耕地内铺陈开来。
干成这样一件事并不容易。东光县虽然近年来发展加快,但还远非财力大县,资金不足是首要问题。面对困难,东光县选择了创新路径。他们整合所有农口资金,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;积极争取国家沟渠坑塘治理项目,获资金900万元;向市里争取150万元;县财政拿出400万元;更为重要的是,他们把村容村貌改造、道路建设、重点项目建设等过程中产生的弃土,不仅不当作负担,而且作为财富去经营,大幅拓展了资金来源。
伴随资金到位,东光县着手解决“怎样干”的问题。县里派出专门工作组,挨村调研、梳理,对每条沟渠、每座坑塘情况都进行了细致摸排,明确了建设方案,层层落实了责任。县委、县政府挂图作战,对每项工程都一一调度,明确工程预算,解决具体问题,敲定完成时限。“每个项目调度完,都照例问责任单位:还有没有其他问题?没有了就兑现承诺,绝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。”在袁永江办公室,就挂着一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图,哪项工程干到了什么程度、限定什么时间完成,他都清清楚楚。在践诺中看能力,在实干中看干部,成为县委确立的工作导向。
各责任方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。经过2012年的春、秋、冬季会战,大的沟渠清淤工程基本收尾,共动土96.61万方,为原计划土方量的107.17%,清淤沟渠74条、长83.47千米;改造坑塘20座、面积622亩,动土108万方,为原计划土方量的157.66%。2012年汛期持续强降雨期间,清淤后的沟渠坑塘发挥了明显的降涝减灾作用,使全县25万亩农田及时排涝,大大降低了沥涝灾害损失。
在排涝抗灾中发现,田间斗、农、毛渠等路边沟丰富的地块,积水排除较快,没有路边沟或路边沟断连的地块,积水就很难排出,造成不同程度的沥涝。基于这一情况,东光县及时调整方案,将洼地治理及路边沟整治纳入“会战”范围,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由开始的疏通到最后一公里,调整为疏通到最后一米。这次调整,财政拿出100万元奖励基金,动员群众投工投劳,并将其作为今年春夏季“会战”主攻目标。
如今,各项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。工程完工后,主干渠以下所有支、斗、农、毛渠将得到清淤,增加蓄水能力450万方,改善灌溉面积8.5万亩,提升5.5万亩洼地内耕地排涝能力。经过这次“会战”,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三年规划中的总工程量基本完成,按计划到年底前完成扫尾工作,进入日常管护阶段——全县村村都有排水渠、都能见到地上水的目标将成为现实。
地不在多少,有水则灵。随着水路畅通,东光县的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,农民群众享受到了便利和实惠。“蛤蟆庄”人不再为种地发愁,周边6条干渠完成清淤,田间路边沟十纵三横,分割开大片大片的方田。伴随开渠,他们还借机完善了农田路网框架,田间农路宽4米、主路宽8米,大型农业机械皆可进入。村里一方面联系树苗,着手进行田间绿化,一方面带领村民外出考察,计划发展葡萄、蔬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。
找王镇吴庄村上世纪60年代开挖的官道沟,本来已被淤平,通过清淤现在又恢复了功能。施工时,附近大曹村70岁的曹文稿专程赶来,摸着沟边潮润的湿土,笑容洋溢在脸上。他是老水利员,曾亲手参与挖建官道沟。他说:“这条沟长3.5公里,与沙河相通,贯穿6个村,可灌溉4000多亩地,经过扩建后,现在是名副其实的‘幸福沟’。”
吴庄村民吴志学掰着手算了一笔账:沟渠贯通后,不仅排涝不再是问题,农民浇地也得了实惠。过去用井水浇,水质差、失水多,成本还高,每亩合30元左右;现在用地表水,水质上去了,还直通到地头,浇地成本下降到每亩3元左右,既省工又省力,还能种出好庄稼,农民主动弃用了地下水。
吴庄村的水来自西殿村的“水库”,有8米深、面积120亩,可容50多万方水,水面清冽平静,四周绿树环绕,独成一道风景。村党支部书记李观栋说,现在周边4个村从这里取水,浇灌着5000多亩地,还有一个村也在联系用水,输水管道铺了1万多米。“我们村就近取水,比其他村每亩多打百十斤粮没问题。”李观栋说,最让大伙儿高兴的是,这几年,水库年年飞来天鹅,秋后才肯走,还有成群成群的野鸭子,看着真让人身心舒畅。
一旁的县水务局局长张吉海说,县里每年从漳卫新河引水5000万方,全县600多座坑塘,与农田水系接通的已达398个、面积1万多亩,更好的生态水景,将逐步呈现在东光县的村内、田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