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光县小邢村是一个只有160户的小村。但这个村子的村民全部搬进楼房,实现了整体搬迁。不仅如此,在这个小村里,还建有一个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的“小邢村民俗博物馆”。一个村子怎么还建起这样一个博物馆呢?日前,记者来到小邢村,实地感受了这个“村级博物馆”独具特色的魅力。
小村建起民俗博物馆
小邢村村党支部书记邢荣民介绍说,建这样一个博物馆是他的主意。那是几年前村上旧村改造、整体搬迁的时候,他发现好多村民在准备搬家时清理出好多存放了不少年头的器具,像农具啦生活用品啦,挺全,几乎涵盖了农村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。从年轻时候就喜欢摄影的邢荣民突然想到,这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,都是一个个“现成”的“展品”哪!
于是村上开始征集这些“老物件”。当时是有一些村民觉得“要这些破烂儿干什么”,但还是很踊跃地交了上来。然后干过装修的邢荣民自己设计,自己制图,很快就拿出了方案。2012年秋天,这个小村建起的博物馆投入使用。
据介绍,小邢村民俗博物馆共占地1000多平方米,因为本着“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”原则,最后一共才花了9万多元钱。邢荣民说,建设这个博物馆的初衷,就是想让将来的人们还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祖辈们生产、生活的情景。他觉得,这些展品以小见大,具备别样的价值。
小小博物馆铭记乡村记忆与变迁
走进小邢村民俗博物馆记者发现,这个由一个小村建起的博物馆虽然小,却颇具匠心。从门口,地面上贴了箭头,分出进口和出口。紧守着进口处,是一辆小木拉车,上面有全套用来套牲口的用具。在小木拉车下面放着石槽、石夯。
往里走,里面更是“展品”一件接一件:纺车、落子、杌子头、食盒、石磨、小跨车……还有种种的农具,墙上图片表现的是原先农村的“衣”“食”“住”“行”及农业生产、教育等方面的内容。在右侧,是三间“缩小版”的旧时农居,走进去,里面摆满了当年农村常用的种种器具:炕桌、油灯、算盘……
“这个叫‘蒲墩’,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?这是保温用的。把瓷壶往里面一放,有的还给绷上布……这个叫‘围灯’,相当于老年间的‘手电筒’……”,57岁的村民刘春华向记者介绍道。他说,当时征集展品时,他还真纳闷过,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该扔的了。但他还是捐出了大大小小一整套水缸、咸菜罐、酒坛子、盐罐,现在就摆在“老民居”的“墙角”下。他现在觉得,这些东西算是捐对了,因为“要不然以后小孩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了”。这个“回忆旧时生活”的展厅算得上整个博物馆的“重头戏”了。接下来,是“农业丰,民心稳”展厅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展厅,集中表现了在国家农业、工业发展背景下小邢村发生的变迁;精神文明建设展厅里是小邢村开展民俗婚礼、厨艺大赛、村办“春晚”等活动的内容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博物馆里有一个展厅专门将“发扬民主、促进团结、增进共识、凝聚人心”设为了主题,突出体现了公开透明、民主作风的重要性。接下来是新民居展厅,最后,博物馆以“发展乡村旅游”展厅作为这个村庄美好的蓝图结束了整个参观过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