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26岁的高毅,是东光县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。参加工作5年来,他已成功通过审核实用新型专利83项。其中,72项已拿到了专利证书。如今,他已在沧州供电公司挂牌成立了“高毅青年创新工作室”,召集了身边和他一样充满探讨精神的青年员工,一起攻坚克难再创新。
-工作中的“麻烦”成了创新的源泉
高毅大学毕业后,2011年进入东光县供电公司工作,从小热爱发明的他有了用武之地,遇到老师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,他就自己研究新的解决办法,做出了不少新工具。
2014年,高毅参加了沧州供电公司举办的一次计量专业竞赛。当时,他刚转入计量专业,还是个新手。在实际操作环节,其中有一项“装表接电”,是将10根导线按照特定的排列顺序扎成一束,方便整齐准确地接入电表。按照以往的操作,工人需要一只手握住这10根导线,另一只手向外拽,边拽边用扎带固定,费时费力。一旦握线的手松了,导线的顺序也就乱了,需要重新捆扎。面对速度和工艺的双重严格要求,他发现短时间内,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与那些老员工相比。
经过一晚上的思考,第二天他制作出一种“装表接电理线块”。在一块手心大小的木板上,按照导线应有的排列顺序,用电钻打了10个孔位,将导线依次插入孔位,从另一面拽出再用扎带捆好,就可快速将10条导线捆扎成束。原来,熟练工操作通常需要5分钟,高毅需要10分钟。使用理线块之后,他仅仅用了一分钟就完成了,而且美观没有瑕疵。这一环节为他在比赛中争取了大量时间,最终他获得个人第六名的好成绩。 思考给他带来了动力,创新为他提供了便利。这次成功后,高毅的新点子一发不可收拾,又先后发明了“多头轮式扳手”“固定于房顶的安全带悬挂器”等多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实用新型工具。
-多年的难题他几天就解决了
2015年4月,高毅在农灌改造项目出现场任务时发现,农田灌溉时由于浇灌半径长,农民往往会准备特别长的水龙带。但是在工作结束后,水龙带的回收成了一件繁琐的工作,而且回收放置稍有不慎便会损坏水龙带,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影响了正常工作。
经过思考,他设计了一款水龙带回收缠绕器,像回收风筝线一样,把水龙带缠绕起来,并且在回收缠绕器前段设置了两个滚轴,随着水龙带的回收,水龙带中间残余的水量会被滚轴排出,这样收回的水龙带就盘成了整齐的一盘。有了想法,高毅立即画出了图纸并联系工厂做出样品。当他信心满满带着产品到田间试验时,却出现了问题。“费时费力伤水带,还不如手工缠得好呢。”村民给出了这样的评价,高毅却没有因此灰心。 回到家后,他一连三天设计到深夜,查阅了水龙带的各种型号规格,重新测算了动力疏导方式,又亲自到工厂和厂里的师傅一起打磨工件。最终第二代水龙带缠绕器下线,再次试验没有让大家失望。在比人工节省一半时间的前提下,由于可以有效排出积水,使回收后的水龙带比之前的占地小了近一半的空间,便于携带和再次使用。
-83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审核
日常工作中,高毅经常会对一些大家都会忽略的地方提出疑问。几年的工作中,高毅都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,记录他提出的所有疑问,等有时间了就整理思路,设计新工具。起初,他的目的就是想将枯燥繁复的工作变得更加充满乐趣,后来设计的工具越来越多,就得到了公司的重视。2013年,高毅在沧州供电公司挂牌成立了一个“高毅青年创新工作室”。
2014年,在沧州供电公司的号召下,高毅萌发了将创新成果转变成知识产权的想法。他开始整理工作五年来的资料,选择那些最为优秀、最为成熟的成果,申报国家专利。目前,他已成功通过审核实用新型专利83项。其中,72项已经拿到了专利证书;申报发明专利两项,一项通过审核,一项正在审核。这些专利涉及电力工程设备、实用工具、后勤工具及生活工具等多领域。
如今,“高毅青年创新工作室”已经有了一大批和他一样对工作充满探索精神的青年员工,一起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。他们经常到公司的一线部门去收集大家的问题,久而久之,同事们遇到了问题也会主动向他们寻求解决方案,每当一个难题被攻克,就是这个团队最开心的时刻。 “创新其实很简单。”高毅说,只要对工作抱有一份认真的态度,对生活多一分热爱,到处都有创新的机会,随时都有新点子。(杨连军 杨超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