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镜是东光县找王镇小曹村的支柱产业,也是镇里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。近日,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。
“静悄悄”地创收
武树杰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胜利制镜厂的老板——这家企业的规模在全村最大,已经经营了十几年。目前他拥有两套生产设备,现在是销售淡季,只开动一套,每天生产3000多平方米。当然,旺季时两套全开,生产能力是现在的两倍。而全村制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一天3万平方米。
谈起本村的制镜产业,武树杰打开了话匣子。他告诉记者,小曹村共有160户,700口人,人均1亩来地。人多地少的特点,让小曹村村民人心思变,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制镜产业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集体企业开始的,经过不断变革与发展,目前小曹村的制镜产业已经在企业数量、生产工艺、产品种类、质量等方面实现了大的跨越。目前,全村拥有制镜和玻璃加工企业30多家,可生产各种玻璃镜片,其中包括采用玻璃热弯技术生产出牙科镜、汽车反光镜等凹凸镜片。
小曹村生产的镜片,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0%,产品销往印度、伊朗、孟加拉等国。武树杰说,他们的产品销售依赖外贸公司的订单,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。谈话间,记者感觉很奇怪,置身厂区之中为何听不到喧闹与嘈杂,竟这般安静?面对记者的疑问,武树杰说,现在他们采用的都是先进的真空镀膜机,并进行自动化生产,无噪音、无毒、无污染。因而,企业在村庄里不会出现扰民等问题,在不声不响中带来了财富。而镇上正在规划建设工业园区,将来村上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迁到工业园区,发挥集聚优势,实现集群发展。
然而,目前的销售方式,还是让武树杰颇感担忧。他说,本村企业的运转主要靠外贸公司的“牵线”来实现,从中抽走了很大一部分利润。因此,他们正计划探索成立一个信息化平台,培养专业人员,让生产企业自己从网络上寻找业务客户,夺回中间利润。
“喜滋滋”地打工
由于制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因而盘活了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劳动力市场,村民不用再背井离乡出外打工,在本地就可挣钱。每天上下班时间,骑车来往于找王镇公路上成群结队的打工者,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武树杰说,小曹村的制镜企业带动就业700人,所需用工多是善做手工活的女工,搬运重活才使用男劳力。企业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,手工活按小时计工资。
在胜利制镜厂,记者看到一名女工正在用一台小设备切割玻璃,只见她坐在凳子上,用设备在玻璃上快速划了一圈,一个圆形玻璃便脱落下来。然后她将一个个划下来的圆玻璃成打包裹起来。她今年50多岁,是当地的农民,常年在本厂打工,活不累,一个月900元让她很知足。
小曹村武宗利一家3口都在本村制镜企业打工,每年全家打工收入有五六万元。由于地不多,利用上班前、下班后的时间,就把地里的活儿收拾利索了。
“甜蜜蜜”地生活
武树杰说,规模小的制镜企业年利润也能达到10万元。8万元左右的小轿车,本村拥有50多辆。与此同时,制镜企业的红火发展,也带动了那些打工的农民增加了积蓄,提高了生活水平,实现了先富带后富的良好趋势。小曹村原来有四五家饭馆,为企业的招待提供餐饮服务,但是现在,随着村里对餐饮招待水平要求的提高,都开着汽车到县城里就餐。武树杰表示,虽然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,但是村里的服务行业也应该同步提高,以适应市场变化。
收入高了,村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加大了投入力度。小曹村是个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村,但是村里的企业主们却乐于捐资用于公益事业。每年村里都会筹集几万元用于修路、安装路灯等硬件建设;农业水利设施也实现了现代化——全村实现了地下管道集中灌溉,当进行农田灌溉时,每家出一个人到田里照看一下就可以了。
随着采访的结束,一个经济发达、风正实干、生活殷实的村庄展现在记者眼前。作为村子的领头雁,武树杰对小曹村的产业提升再跨越充满了信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