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运河东光段,一座码头桥连接着东光县和衡水的阜城县,桥东侧岸边就是东光镇的码头村。站在桥上,码头村党支部书记庄建民指着北边的运河说:“这里曾是非常繁荣的运河码头,商船在这儿停靠装卸货物,一到傍晚,停靠的货船都要排出五六里长。我们村的上辈人就是靠着给这些船装卸货物养家。”
记者看到,河道内并不平整,有不少土坑。庄建民说,这段河道内的文化遗物非常丰富,其中磁州窑、定窑、钧窑、龙泉窑、景德镇等著名窑口的瓷器碎片随地可见,铜钱币、烟袋锅等铸造遗物也常有发现,所以,才有了遍布河道的土坑。1998年,在码头桥北东侧还出土了一条宋代沉船,船身长约15米、宽约4米、舱底宽约2米。随船出土的有宋代磁州窑系划花白釉大碗、青釉缸胎荷花鱼图大盆、铁釜、铜板勺、爪棱型执壶、白瓷盖器等珍贵文物。目前,这处沉船遗址已被列为河北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。这些都见证了当年运河古码头的繁荣。
村里的老人回忆说,码头村原来有很多饭店、旅馆,做买卖的小商贩也赶到这儿沿河叫卖,村里特别热闹。“这两边原来都是大铺子,现在已经被村民盖上了住宅。”庄建民指着从运河岸边向村里延伸的一条村路说。
码头繁荣、航运兴盛,每天都有大批的货物在这儿装船或上岸。装卸货物需要大批搬运工,就是老人们说的“脚夫”。“那时,我们村的人都干搬运这一行,在这儿装卸的货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肩膀装上船或运上岸的。”庄建民告诉记者,听老人说,码头村就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“脚夫”在码头边定居形成的。所以,码头村是一个杂姓村,只有340户的小村却有20多个姓氏。
76岁的村民王国荣当年就曾在运河码头上为过往船只装卸货物。说起那段历史,老人神采飞扬。“我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在码头干‘脚行’(搬运),南方的桔子、北方的豆饼,扛过的货物数不清。”王国荣说,那时,一到下午三四点钟,运河里走的船都要准备停靠装卸货物。“来船喽——”听到喊声,几个一起搭伙的弟兄开始往码头奔。这时,岸边已经是格外热闹:装船的、卸货的、叫卖的,人声鼎沸。
|